关注网络与数据安全

忘记密码
“游侠安全网”创建了网络安全从业者QQ大群(群号:389710688) ,欢迎各位同仁加入!有其它问题,请联系站长“网路游侠”,QQ:55984512


微博和知识管理

2012-01-26 20:59 推荐: 浏览: 49字号:

摘要:   一、前言   前言,写在前面的话,交代由来,设定前提。   本文是命题作文,朱克奇建议说,可以每天发一条微博,写写微博怎么应用于知识管理。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不过如果一天一条,趋向于碎片化,有违知识管理本义,还是写一篇文章为好。   知识管理,工具。微博,...

  一、前言

  前言,写在前面的话,交代由来,设定前提。

  本文是命题作文,朱克奇建议说,可以每天发一条微博,写写微博怎么应用于知识管理。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不过如果一天一条,趋向于碎片化,有违知识管理本义,还是写一篇文章为好。

  知识管理,工具。微博,工具。

  所以,我不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一切,也不认为微博会改变一切。平常心视之。这是前提。不神化,才能够用好这些工具。

  用得好,水能载舟,用不好,水也能煮粥,如果你的目的本来就是煮粥,那未必要练到乾坤大挪移第九层。

  我尽量用白话,写得简单易懂,要是哪里复杂了,请指出来,我改。

  二、知识的获取

  如果有人花一整天的时间看微博广场,可能会看晕了,以目前新浪微博更新大之大,有可能微博广场一天不带重样的;如果你的关注量在2000这道槛上,而且关注的人中不乏萧秋水这样一不注意就刷屏的话痨,那可能被信息轰炸得头都会爆了,然后感叹说要被这信息的海洋淹死了。

  要是不上微博,又怕错过啥新鲜玩艺儿。

  1、知识框架

  买了书,最好放到书架里,最好再分分类,就清楚明白,找的时候好找。知识框架就是这样,有个框架,就象吸铁石一样,那些铁屑会自动吸附上来,而木片什么的可以无视,这样,在甄选的时候,首先就框定了范围了,不会天女散花。

  知识框架的建立,其实很简单:

  人生规划-职业规划-目标-计划-PDCA

  (PDCA是啥,百度一下,这个虽然是术语,但是很普遍,就不多解释了)

  知识框架不用一步到位,可以先粗,后细,慢慢地调整,会越来越完善。

  2、关注的奥秘

  新浪微博的关注上限是2000,想多关注也不行,当然,关注到2000的,信息的阅读已经很吃力了。

  王冠雄同学说:

  你关注什么人,能看出你是什么人。最近英达说:一个人就是他看过的书的总和。想起王尔德曾说:闲暇时所读何书,危难中所为何人。去朋友家我总是仔细观察书房。互联网带来海量信息,也是垃圾信息时代,所以Flipboard大热。珍惜你的生命,关注前,大概扫一眼Ta的微博质量以及所关注的人,基本就有数了。

  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比如一个人关注姚晨、小S、王菲、梁咏琪等,可以判断,这位追星,如果他的职业是娱记,可以判断为很敬业,如果他的职业是公务员,而且是在上班时间转发这些明星的微博,那我们可能要骂他不务正业,浪费纳税人的钱。有些公司的HR招聘时,会到校内查查应聘者的信息,以后有可能转到微博上。如果是用实名发表微博,还是注意点好,马甲的话,那就随意,不过这样的话,微博的光也沾不到,难以为品牌加分。反正载舟还是煮粥,自己拿主意,拿定了主意就坚持。

  2.1关注少而精

  要想避免海量信息尤其是垃圾信息,首先是要关好闸门。象谢文老师、月光博客这类牛人,一般关注量不超过三位数,而粉丝量则是上万,他们的关注少而精,含金量很高,能够尽量避免垃圾信息的侵扰。

  在关注少而精时,一定、一定要注意前面所说的“你关注什么人,能看出你是什么人。”大连公安局西岗分局,注册微博并加V之后,只关注了一个人,就是德艺双馨名满国内的苍井空,被网民爆料后,紧急删除了空姐,乱加了120个关注,然后又被笑话说这120个里面不乏笑点,于是又进行删减,弄成20多个,然后发言人说微博被盗号。整个事件经由微博传播,进入网民视野,立刻酿成事件,虽经补救,终究会被人诟病。不会玩微博的话,最好先潜潜水,摸清路况后再浮出海面。

  2.2 关注多而善用分类

  关注少而精,令人向往的境界,但一般人往往做不到?原因何在?首先,关注少而精的人,大牛、个性份子,他们经验丰富知识渊博作风强悍,原则性强,一般人没那能力和魄力;其次,一般人往往要考虑人情啊关系啊面子啊,人家粉了你,似乎不回粉就不好意思,于是一来二去粉啊粉的关注就多了,信息量就大了,又不好意思取消,这方面,就得象黄健翔老师学习:

  我通常一两个月整理一次自己微博的关注对象,暂时取消一些人,以留出空间认识关注一些新领域新面孔,否则首页更新太快太多,反而错过一些好内容。但是这样确实会引起一些误解。昨天就有一位多年老友电话“抗议”我了。今天我认真学习实践了微博分组功能,解决了问题,可以保持老朋友增加新联系,不错。

  不错吧?用这个办法,即使关注到2000人也不怕了,可以分类成:

  一天内必须看的

  隔上十天半月才看看的

  一辈子也想不起来看的

  然后每天重点阅读第一类就好了。挂着,但是不取消关注,皆大欢喜,和谐盛世。

  3、粉丝的互动

  作为被关注的人,要注意和粉丝的互动,这也是知识获取的一个途径。比如你问在哪个陌生领域里最经典的书,粉丝里可能有人回答;另外,发表了微博后,有些粉丝的回答,会是很好的启发,所以要关注评论尤其是好评论,与粉丝间形成良好互动。

  因为粉丝不能分类,所以管理(请恕我用这个词语)起来不是很方便,如果不想把粉丝同时加为关注形成互相关注关系,很多时候对于好粉丝只能用脑子来管理了。有些人很在意粉丝的数量,但事实上更值得在意的是粉丝的质量,与关注者、粉丝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线下互动等指标来衡量,不是粉丝越多越好。今天有人对我说,我的粉丝量和月光比起来,差了几倍不止,我说我不追求粉丝数量,倒是想起来一个问题,准备回头去问月光,即月光会不会对每个粉丝的评论都回答,因为粉丝量众多,事实上也就会增加互动的难度,看评论、回复评论也是海量信息,一不小心就淹没了。

  三、知识的沉淀

  如果关注数到达一定数量,每一天,在微博上流动的信息,都是很大的信息量,甚至是海量信息,即使是精心选择的关注,也有可能面临信息爆炸的状况,而另外,单只接收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想让微博发挥更大作用,当然需要进行知识沉淀。

  1、收藏

  每一条微博的下面,都有一个“收藏”的按钮,点击后,可以进入“我的收藏”,在这个列表中可以看到收藏的微博,以及收藏时间。虽然目前还不能搜索收藏,但毕竟是把微博从普通条目里面进行了筛选。

  我在浏览微博时,对于一些看上去符合自己需要的,会先用收藏的方式,进入“我的收藏”,在时间充足时,会进入“我的收藏”,进行精读,转发、回复、保存到OneNote等本地硬盘上,这样,一方面加强了知识沉淀,同时也强化了知识吸收。

  2、整合

  由于微博在更多时候是以碎片化形态呈现的信息,所以,要注意整合进知识框架,或者是虽无框架但是通过关联使零散的知识形成整体,犹如古时候把碎金银子入炉冶炼,锻造

联系站长租广告位!

中国首席信息安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