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后关系型数据库: 后关系型数据库的主要特征是将多维处理和面向对象技术结合到关系数据库上。这种数据库使用强大而灵活的对象技术,将经过处理的多维数据模型的速度和可调整性结合起来。由于它独有的可兼容性,对于开发高性能的交换处理应用程序来说,后关系型数据库非常理想。 ...
后关系型数据库的主要特征是将多维处理和面向对象技术结合到关系数据库上。这种数据库使用强大而灵活的对象技术,将经过处理的多维数据模型的速度和可调整性结合起来。由于它独有的可兼容性,对于开发高性能的交换处理应用程序来说,后关系型数据库非常理想。
多维数据模型能使数据建模更加简单,因为开发人员能够方便地用它来描述出复杂的现实世界结构,而不必忽略现实世界的问题,或把问题强行表现成技术上能够处理的形态,而且多维数据模型使执行复杂处理的时间大大缩短。
这里不妨仍以InterSystems公司的Caché为例。据他们在400万个终端用户的应用反馈看,相比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后关系型数据库的处理速度快了20倍;应用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3倍;存储空间节约了一半;开发、使用和维护成本也大大降低。
从全球应用市场看,医疗、政府、金融、交通、制造业是后关系型数据库的推崇者和先行者。以医院为例,医疗环境本身的繁杂导致了海量数据关系和事物处理上的日益复杂。而基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开发的管理系统则普遍存在着响应速度慢、怠机频繁、存储超出冗余等弊端。如影随形并时常加剧的头疼困扰着信息管理员们。幸运的是,他们发现了减轻并彻底治愈这种症状的良剂——后关系型数据库,并开始从中受益。
面向对象技术使用丰富的数据类型来反映现实世界的数据关系,由于它本身具有的模块化和强有力的内部操作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开发者的生产率。面向对象技术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人类考虑问题时,想到的不是整数、字符串或其他计算机数据类型,而是一个个的对象。比如说汽车,人们每天驾驶、购买和谈论它时,并不需要深入了解内燃机的物理过程。使用对象技术,计算机也可以只“谈论”“汽车”,而不必理会潜在的各种细节。这样,一种强大的新编程方法就产生了。
对象是模块化的,任何对象都可以内部发生变化,而不影响外部的其他编码。对象的这种模块化能力大大简化了应用程序的升级和维护处理。此外,对象还是内部可操作的。一个对象建立后,它就可以被其他的应用程序理解、使用甚至更改,而不管这些应用程序使用的是哪种程序设计语言。
如上所述,以事务型多维数据模型和集成的面向对象功能为特征的后关系型数据库,能够提供事务处理应用开发所需的高性能和伸缩性,支持应用和数据的复杂性,正成为事务交易处理的优先选择之一。
关系型数据库的发展历史
七十年代以前,数据库系统并没有一个完整和坚固的数学理论基础,数据库产品直接按实际应用的要求来设计。这段时期的数据库产品以层次型数据库系统为主。业界把这段时期的产品称为“前关系型数据库系统(pre-relational database)”时期。
1970年,IBM公司的研究员Codd发表了题为《大型数据库的数据关系模型》的文章。从此,数据库系统的发展进入了“关系型数据库系统(relational database)”时期。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以关系代数为理论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技术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其代表产品有Oracle、IBM公司的DB2、微软公司的MS SQL Server以及Informix、ADABASD等。
Internet的异军突起以及XML语言的出现,给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九十年代末,随着德国软件股份公司(Software AG)宣布世界上第一个“原状XML数据库系统(Native XML Database System)”产品—Tamino问世,数据库系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而后关系型数据库(Post-relational database),其实早在70年代后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涉足了,只是当时并没有被明确称为“后关系型数据库”。一位名为P.Chen的人在1976年就提出了实体-关系数据模型。由于当时还是网状数据库、层次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并存的时候,P.Chen提出的数据库概念,只是希望能将传统的3种模型的数据库统一到实体-关系数据模型上。后关系型数据库也只被作为一种概念型的模型而使用。